-
马鞍山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东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城市。马鞍山市的发展规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升级":马鞍山市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钢铁、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 "城市建设":马鞍山市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公园、绿地、体育设施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3. "生态保护":马鞍山市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4. "文化旅游":马鞍山市将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线路和景点。
5. "科技创新":马鞍山市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前景方面,马鞍山市的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1. "区位优势":马鞍山市地处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与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邻,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2. "资源优势":马鞍山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 "政策支持":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马鞍山市也将享受到一系列政策红利。
4. "产业基础":马鞍山市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马鞍山市在产业升级、


举报 -
早在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里就对马鞍山未来规划有了定位,随着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公布,对马鞍山的今后10年的发展有了具体要求,那么未来马鞍山将发展成什么样?
整体发展主要目标
1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逐步缩小。
2城镇化空间呈现新格局。合肥都市圈成为全省核心增长极和长三角城市群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明显提高,中小城市数量不断增加,皖江城市带、合肥都市圈和皖北城市群竞相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在全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的枢纽地位显著上升。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形成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3城镇承载力得到新提升。城市功能混合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城市经济实现提质增效,产业就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升,防灾减灾体系日益健全。
4城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城镇特色彰显,实现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城市公共安全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5城镇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城市治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突破;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生态文明制度等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有序流动、安居乐业的制度环境初步形成,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格局
一圈一群两带
“一圈一群两带:合肥都市圈、皖北城市群、沿江(皖江)城市带、淮蚌合芜宣发展(轴)带
马鞍山:合肥都市圈重要节点
以合肥为中心,以芜湖、马鞍山、滁州、淮南、六安、桐城市为重要节点,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构筑高铁1小时通勤圈,打造合滁宁、合芜马、合淮、合六、合桐宜等产业发展轴带。推动圈内城市合作构建高水平、多功能、国际化的对外开放平台,加强与全球知名企业和城市的联系与合作,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及要素流动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共同打造优质生态圈,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进一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到2020年,都市圈内形成若干国家级甚至世界级产业集群,人均收入力争达到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建成一批国际化对外开放平台,国际化人居、商务环境明显改善;到2025年,都市圈内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都市圈。
支持马鞍山产业转型
大力支持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加快芜马、安池铜、蚌淮(南)、宿淮(北)城市组群建设,推动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提高整体竞争力。
当涂、和县发展引导
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市(14个):是指大城市周边的县城,主要有肥西、肥东、长丰、芜湖、繁昌、怀远、凤阳、寿县、凤台、濉溪、来安、全椒、怀宁、当涂。与中心城市统一规划,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与中心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
20万人口规模以上县级Ⅰ型小城市(33个):是指县域人口总数大、吸引就地就近城镇化人口多、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县级市和县城,主要有巢湖、无为、南陵、庐江、临泉、太和、界首、霍邱、涡阳、颍上、阜南、利辛、萧县、舒城、蒙城、枞阳、定远、灵璧、宿松、宁国、砀山、泗县、天长、广德、桐城、和县、明光、望江、五河、东至、固镇、含山、郎溪。着力提高县城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发展成为产城一体、宜居宜业、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县域中心城市。
特色小城镇建设指引:重点支持淮南市毛集镇、怀远县万福镇、当涂县黄池镇等小城镇,结合农业生产需求和服务半径,努力完善镇内农业生产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构建镇村一体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体系。
进城
马鞍山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规划首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出多方面政策支持。落户方面,“合理放宽”合肥城区落户条件,全面放开其他城镇落户限制。最大限度精简城镇户口登记和迁移手续,缩短办理时限,全面实行设区市范围内本地居民户口通迁制度。
入学
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保障措施方面,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免费入读中等职业学校等政策。
医疗
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允许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扩大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失业保险比重,推进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
住房
鼓励市县政府给予进城购房落户农民合理补贴,对不具备购房能力且符合当地住房保障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支持在市场上租房居住,政府通过发放租赁补贴或提供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满足基本居住需求。
交通
巢湖—马鞍山
构筑以快速客运铁路为主的铁路网,建设合肥—青岛、合肥—南京、黄山—杭州、商丘—合肥—杭州、郑州—阜阳、南昌—景德镇—黄山、武汉—安庆—池州—黄山—温州、合肥—安庆、安庆—九江、宣城—镇江等快速客运铁路,完善快速铁路通道。建设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巢湖—马鞍山、滁州—南京、合肥—蚌埠—宿州—淮北、阜阳—宿州—淮北等城际铁路,扩大快速铁路网覆盖面。
就业
构建城镇特色产业体系
构建城镇特色产业体系。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适应人口流动和就业新形势,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错位发展,逐步培育形成分工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城镇产业体系。引导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向多元经济转变。鼓励县城和小城镇立足自身产业特点,突出专精特新,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主动融入周边城市产业链布局,增强就业吸纳能力。
环境
全方位建设绿色城市
马鞍山凹山采场修复再利用
积极推进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等资源型城市采矿废弃地、采煤沉陷区修复和再利用。
马鞍山建设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积极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我市已编制完成《马鞍山市2016年-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五年滚动规划》和《马鞍山市2016年度海绵城市建设计划》,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排定了计划表。根据滚动规划,我市2016年-2020年将建设海绵城市项目49个,总投资约79.5亿元,其中2016年启动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26个,总投资约49亿元。
马鞍山推动绿色出行
引导居住、就业和休闲消费等重要功能区向交通站场、枢纽周边布局,减少市民出行时间成本。力争到2020年城市和县城完成步行和自行车道体系建设改造,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城建成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智能
高规格打造智慧城市
“强基、优政、惠民”
按照国家和省里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最新要求,我市围绕“强基、优政、惠民”的建设目标,梳理出了《马鞍山市2017 年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要点》。在强基方面,马鞍山将重点实施城市智能感知网络、城市大数据中心两个基础设施骨干工程,进一步夯实智慧城市建设根基。开展路灯节能化改造,逐步建立覆盖全城的窄带物联网, 提供环境监测、交通信息发布、免费WIFI接入等多类服务; 完善城市基础数据库,推动政务数据互联互通,为部门数据共享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马鞍山不但是合肥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也是南京都市圈和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我们相信,马鞍山将乘着“十三五”的暖风,
实现经济腾飞,再创辉煌!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