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枪拖油瓶
#分享城市新鲜事#**马鞍山:一座工业重镇的“破茧”之路**
——从“钢城”到“诗城”的多维转型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安徽省马鞍山市正以创新驱动与生态优先的双重引擎,书写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鲜活样本。这座因钢而兴的工业之城,在新时代展现出“产业革新、文化觉醒、生态蝶变”的立体发展图景,为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独特启示。
**产业创新:从“制造”到“智造”**
马鞍山以宝武马钢为龙头,推动传统钢铁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升级。2023年建成全球首个钢铁全流程智慧工厂,通过5G+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吨钢能耗下降18%,粉尘排放减少90%。同步培育的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形成“钢城+”多元产业矩阵。在郑蒲港新区,总投资120亿元的汉马科技新能源基地投产,填补安徽省氢能整车制造空白,彰显“智造名城”新动能。
**文化焕新:长江文脉的当代表达**
深挖“长江文化”“李白文化”基因,马鞍山构建“诗歌之城”文化IP。采石矶景区依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复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场景;连续35届国际吟诗节吸引50余国诗人参与,太白文学奖成为华语诗坛重要奖项。更值得关注的是工业遗产活化——马钢9号高炉变身钢铁主题公园,百米高的熔炉结构与全息投影技术结合,演绎工业美学的时空对话。
**生态转型:长江岸线的绿色重生**
曾经布满码头的23公里长江岸线,经过三年整治,蜕变为“滨江生态廊道”。薛家洼从“散乱污”聚集区变身国家级湿地公园,江豚重现频次增长300%。全市建成82个“口袋公园”,推窗见绿率达98%,2023年获评“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生态红利催生经济新业态:江心洲发展有机农业,年产值超5亿元;濮塘森林温泉吸引长三角游客,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转化。
**市民共治:城市更新的温度实践**
在城市转型中,马鞍山探索“人民城市”共建模式。金家庄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票选确定加装电梯、社区食堂等更新项目;雨山区试点“城市合伙人”制度,商户与政府共管街区风貌。更具创新性的是“诗城工匠”培育计划,3万名产业工人通过技能培训转型为智能设备操作师,见证着城市与人的共同成长。
这座将李白诗句刻入基因的城市,正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豪情与“绿水青山带笑颜”的智慧,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谱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篇章。其转型实践表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质是产业逻辑、生态逻辑与人本逻辑的协同进化。





